2017-11-05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研討會在廈門舉行

2017-11-05 00:28:56
與會嘉賓合影(中評社圖片)
開幕式現場(中評社圖片)
分組討論(中評社圖片)
分組討論(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廈門11月5日電/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兩岸協創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聯合主辦,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的“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於2017年11月3日至5日在廈門市港灣大酒店舉行。來自兩岸學界、政界、商界的近百名嘉賓參加了此次會議。 
  
  本次研討會圍繞“兩岸青年交流歷史回顧與現狀評估”、“兩岸青年流動群體的社會適應”、“兩岸青年交流合作的政策分析”、“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路徑探討”等主題展開,全面回顧了兩岸青年交流合作30年來的歷史嬗變,客觀評估了兩岸青年交流合作成效,深入分析了兩岸青年流動群體的社會適應,並在此基礎上探尋了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的更多可行性路徑,致力於建構兩岸青年持續互動的多元溝通渠道。 
  
  在研討會開幕式上,兩岸協創中心主任、廈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建發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首先,李建發副校長介紹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近年的工作成果,並對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歡迎。其次他指出,依托兩岸協創中心及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廈門大學長期致力於兩岸文教合作、兩岸關係發展、兩岸協同創新研究,為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與發展尋找路徑和方案,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懈努力。 
  
  海峽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基金會會長姚志勝發表了對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看法,他指出,今年是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兩岸之間長期保持著交流的優秀傳統。青年是國家和人民的希望,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我們要不懈努力地創造機會和條件,推進兩岸尤其是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長此以往,必將更進一步地為兩岸青年的交流融合助力。接著,姚志勝會長結合十九大報告對今後兩岸青年交流發展前景提出展望,並承諾將為“兩岸四地”的青年交流提供更多平台與機會。 
  
  台灣賢德惜福基金會董事長周荃作了“交流不是請客吃飯”的大會發言。結合個人經歷和體會,周荃女士首先談及了在與兩岸青年交流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類問題,她認為在兩岸青年交流的問題上,要拋開束縛,直面台灣青年群體的特點,用台灣青年能接受、可理解的語言,將有效的交流形式推廣到台灣青年群體中。最後,周荃女士對當下兩岸青年的交流表達了自己的期待。 
  
  在開幕式上,兩岸協創中心秘書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教授作了題為“也談兩岸青年交流中的‘將心比心’”的發言。他強調,用怎樣的視角和心境看待兩岸青年交流很重要,在兩岸交流和國家統一過程中,青年不是關鍵問題,因為青年沒有歷史包袱、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青年不會固執己見、不會因循守舊。他指出,對於兩岸青年交流問題,要看長遠而非著眼一時,叛逆不是人生常態,只是階段性表現,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兩岸青年交流,要從“心”出發、將心比心。李鵬認為,台灣青年要了解和認識大陸的發展和變革,要有勇氣參與大陸的歷史性變革;大陸青年也要理解台灣青年的仿徨和無奈,認識到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改觀並接納其融入,共同發展,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兩岸協創中心執行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劉國深教授主持了本次開幕式。 

  在上午的專題演講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鄭振清基於台灣社會動態調查數據(ABS-Taiwan)的實證分析,探討了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對台灣統獨民意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曾潤梅分析了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的緊張態勢,指出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合作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的重要一環,並對兩岸青年交流的路徑進行了探尋展望;台北大學公共管理學系副教授鄭又平分析了兩岸青年交流的趨勢與挑戰;民革中央聯絡部一處、中直機關青聯負責人董輝從分析民革中央對台青年交流入手,闡述了民主黨派在持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所陳超助理教授以“‘好評’會帶來‘好感’嗎?——基於中國台灣青年的實證研究”為題,就認知度與好感度的關係問題進行了探討。兩岸協創中心專家、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別敦榮教授主持了此次專題演講。 
  
  本次學術研討會匯集了各界真知灼見,與會者從各個方面深入討論了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如何促進兩岸青年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真正做到兩岸青年融合發展,促進兩岸青年增進相互了解,融洽彼此感情,實現心靈契合。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加強兩岸社會經濟文化融合發展,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兩岸同胞的迫切意願。青年是兩岸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力軍。兩岸青年只有持續加強交流,不斷增進了解和互信,才能密切骨肉親情,拉近心理距離,共同開創兩岸關係美好未來,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供稿/何婭 亢萌) 

 

上一頁

    2006.09.18 Copyright (c) 鄭又平.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圖文.影片.均受國際著作權法保護.若有需要.請與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