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5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研討會相關報導

 

臺灣人是井底之蛙?大陸人無知自大?

網路時代,兩岸誤解為啥愈演愈烈

2017-11-05 薛洋 台湾那些事儿

““在兩岸交流、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臺灣青年並不是問題.”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發展研討會昨天在廈門舉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秘書長、廈大台研院院長李鵬在會上作上述表示。在他看來,青年是可變、可塑、開放的,所謂“天然獨”現象本質上是一種政治操作。

 

這場研討會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單位主辦,兩岸的50多名專家、學生、創業者濟濟一堂,就兩岸青年如何交流融合、台青怎樣紮根大陸、反制“文化台獨”等議題展開研討。

 

““天然獨”是近幾年引發廣泛討論的話題,島內政客據此稱這是臺灣“新民意”。在網路中,臺灣部分年輕人也表露出對大陸不友善的態度。青年是未來,臺灣青年若是“天然獨”,那麼兩岸的前途在哪裡?不過在李鵬看來,在兩岸交流、國家統一的道路上,臺灣青年並不是問題,因為年輕人沒有歷史包袱,也沒有先入為主,不會固執己見,也不會因循守舊,他們叛逆只是階段性的。年輕人的特點是可變、可塑、開放的,這決定著他們的政治立場不可能一成不變。李鵬舉例說,德國統一後,適應能力最強的恰恰是那些年輕人。

 

“臺灣青年要有勇氣參與大陸當今歷史性的變革,大陸青年也要理解臺灣青年的彷徨與無奈。”李鵬表示,最近媒體有報導“太陽花”青年隱姓埋名到大陸就業,網上一片叫駡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不依不饒’不是兩岸青年交流應有的品質。”李鵬表示,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正是兩岸青年交流的原則。

 

“三年不上門,是親也不親”,臺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潘兆民在會上鼓勵兩岸青年多交流多走動。臺灣鄭又平教授則表示,真正來過大陸的臺灣青年畢竟是少數,因此建議擴大青年交流範圍,通過機票補助,讓廣大清貧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到大陸,“來回機票也許沒多少錢,但可能相當於他們的半學期生活費”。鄭又平表示,清貧青年紛紛“登陸”交流,相信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12年來,臺灣賢德惜福文教基金會曾帶領島內青年到神州各地參訪,甚至遠赴甘肅酒泉,親眼目睹大陸航太科技的飛躍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周荃(上圖)表示,交流不是請客吃飯,要用“心”推動,唯有讓年輕人“瞠目結舌”的設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觀點

大陸學者王鶴亭:

網路強化彼此刻板印象

 

網路為兩岸青年的交流提供新平臺,可惜的是,網路也強化了對彼此的刻板印象。河南師範大學副教授王鶴亭在會上指出,大陸線民在評價臺灣人時,往往會稱其“井底之蛙”,意思是思維狹隘、眼界狹小、缺乏大局觀。而臺灣線民在看待大陸人時,則認為他們盲目自信、無知自大、缺乏反省能力等。

 

 

王鶴亭表示,傳統觀點認為,媒體應承擔“守門人”角色,過濾有悖公共道德的雜音,盡力傳遞正能量,引導輿論。然而網路媒體在一個相對自由又無序的時空中,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生存下來,其無意於追求全面、客觀、中立的傳播目標,主要目標是獲取最大程度的吸引力,流量、點擊率才是主要評價標準。王鶴亭表示,不同受眾處於各自的資訊之“井”中,這正是偏見產生的溫床。

王鶴亭指出,在網路時代,新興的技術權力取代了傳統的政治權力,形塑兩岸青年之間的偏見。構築交流與融合的網路路徑,需要直面技術權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更需要兩岸青年突破自我限制。

 

 

聲音

臺灣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鄭又平:

“文化台獨”應定性為“敵我矛盾”

 

“大陸對島內的‘文化台獨’一定要有警覺性!”臺灣鄭又平教授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說,每當看到臺灣的《中國史》課本就會感到很痛心,以前是厚厚的幾本,如今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未來可能連這樣薄的書都沒有,取而代之的是《東亞史》。

 

 

鄭又平教授指出,民進黨當局通過教育、宣傳等各種手段圖謀構建“新的文化認同”,“去中化”則是一個重要路徑。像是日前臺當局涉外部門官員吳志忠就表示,蔡英文此次“出訪”南太平洋三個國家是“尋親之旅”,借此凸顯臺灣與三國皆是“南島語族”一分子。

鄭又平教授表示,“文化台獨”應定性為“敵我矛盾”,不要認為是可以妥協的。如果“文化台獨”不解決,即使未來兩岸統一,臺灣的治理也將面臨嚴重問題。他說,“台獨”勢力利用20年,滴水穿石,將青年變成“天然獨”。不過他認為青年是可塑的,希望兩岸再通過20年的交流融合,“天然獨”也能變成“天然統”。

臺灣佛光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大寧則從“國文課綱”切入,談及“文化台獨”問題。他透露,以前曾私下裡聽說,陳水扁剛上任時,“獨派”曾主張將臺灣文字全改成拼音,據說教科書都編好了,只是調整太大無法推行而作罷。接下來,民進黨當局開始做小動作,如淡化一些用語的中國色彩,提到李白杜甫時只能說是“中國詩人”,而不能說是“我國詩人”。

如今他們又把腦筋動在降低文言文比例上。謝大寧表示,綠營背後的意圖很清楚,他們認為只要能降低文言文篇數,就可以沖淡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於要加入跟臺灣有關的文言文作品,這當然不是文學考量,而是政治決定的,“這種追求文化虛無化,實在讓人憂心、沮喪!”

 

 

海峽導報記者薛洋/陸軍航/

 

 

 

上一頁

    2006.09.18 Copyright (c) 鄭又平.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圖文.影片.均受國際著作權法保護.若有需要.請與我聯絡.